农历的七月初七是很多人眼里的“情人节”。
其实这天最初并不是情人节,也没有“牛郎织女”的爱情,但它依然是个很重要的节日,古人叫它双七节、七夕祭、乞巧节、女儿节、魁星诞等等。
这一天很神奇,它不仅可以求一双巧手、还能求姻缘、求子、求功名,连这天的水都是“神水”。
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,这个七夕算是白过了。
1·“七夕”节的来历
七夕节起源于上古,西汉时期开始普及,真正全民过七夕是在宋代。
最早的七夕还没有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,只是个属于“姑娘”们的节日。
七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里,就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。
那时候的七月初七是乞巧节,是凡间女子们向神仙“七姐”求“智巧”的节日。
古代人讲究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,不要求她们读书写字,却看重女工与女红。女孩子们天天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”在家里刺绣、制衣,或者做些小物件。
如果哪家的女子绣工好,“样子”新,就会被人认为是家教好,到了婆家也以能得到更多的尊重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女孩们都希望自己有双巧手。
传说天上有个叫“七姐”的仙女心灵手巧,能织出天上绚烂的彩云和美丽的彩虹。
“七姐”的生日正是农历的七月初七,因此女孩子们就在这天,在院子里摆上新鲜水果和精美的点心虔诚拜祭,希望七姐能赐给自己智慧和巧手。
大概是因为古代女士白天不能随意活动,所以“乞巧”的仪式都在晚上进行,所以这天又被称为“七夕”。
后来七夕又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,使它慢慢成了个有关爱情的节日,近些年,越来越多的人说“七夕”就是情人节。
2·“重七”是个大日子
古代人对重复的日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,他们把正月正、二月二、三月三、五月五、六月六、七月七、九月九这七个月日重叠的日子列为吉庆之日。
他们认为在这些“重日”里,可以做到“天地交感,天人互通”。
除此之外,古代人对“七”这个数字也尤为重视:
他们把太阳、月亮,以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星合称为“七曜”;把天上最亮的星星组合命名为“北斗七星”。
在民间,小孩儿出生要洗七,人过世后要守七;天有七星,人有“七情”;算盘上有七颗珠子,时间是七七终结,连天上的28星宿也由四个七组成。
《易经》中有“三生万物,逢七必变”的句子。
《复卦》里还说: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是说天地间阴阳交替是自然法则,七天一个轮转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把“七”作为女性生命周期,有“女不过尽七七”的说法。认为女子一七换牙生发,二七岁任脉通,三七发育完成......至七七任脉虚、太冲衰、天癸竭。
正是因为这些,七月初七这样一个日子才会更加被人重视。
3·七夕重要的三件事
七夕节,除了乞巧、玩小游戏之外,古人还会做这三件大事:
一是拜魁星: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星,所以又称“魁首”,相传七月初七正是魁星的生日。
魁星是主管读书人文章、考试、运气的神仙,那些想在读书、功名上有所建树的人,大多会在七夕这天拜祭魁星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,可以“一举守魁”“大魁天下”。
二是储七夕水:古人会在七月初七的早上天刚亮时,去往井边或者泉边、河边取水储藏,这种水被叫作“神仙水”“天孙水”。
据说七夕之水“久储不变”,可治疗烫伤,去除疮毒等。
清代《广东新语》中载:七夕鸡鸣初,汲江水或井水贮之。......经年味不变,益甘,以疗热病,谓之圣水,亦称天孙水。
三是种生求子:人们会取来绿豆、红豆、小麦等谷物,把它们加清水浸于碗中,等发芽后用红蓝丝线扎成一束,这叫“种生”,也叫“生花盆”“五生盆”,目的是求子。
相传有些地方家中有新婚夫妻的,老人都会在七夕这天悄悄“种生”,以求早生贵子、添丁进口;传说也有多年未育者在“种生”之后竟然有了孩子。
七夕情人节,咱们中年人也可以向伴侣表白一番,或者一起散个步,吃顿饭,喝个小酒、聊聊天。
七夕:德玥环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,是前生造定事,莫错过姻缘。